这部9.5分的经典,竟有30年超长“售后”!

来源:人气:25更新:2025-04-15 01:30:02

上周末,由《阿甘正传》原班人马时隔30年重聚打造的新片《此心安处》,在内地影院上映。

当年《阿甘正传》中的汤姆·汉克斯与罗宾·怀特从“阿甘与珍妮”,蜕变为守护家庭的“理查德与玛格丽特”,两人演绎了相守半生的羁绊与感情 ,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悲欢离合。


《此心安处》里汤姆·汉克斯如此年轻的样子

虽然新上映的《此心安处》在国内关注度不高,首周末票房仅仅不到300万。但这部电影很有现实意义,直面婚姻危机、女性出走、代际冲突等社会议题。

看到这对银幕CP再度登上银幕,小万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,没想到《阿甘正传》竟然有这样的“超长售后”。

1994年的6月,《阿甘正传》首次在洛杉矶全球首映,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历经岁月洗礼,俘获几代观众。

那句 大众传播度超广的台词—— “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。”

原本是“憨人”阿甘的自言自语,却成就了影史永恒的经典之一。


今天 就让小万带你重温这部IMDb8.8,豆瓣评分高达9.5的走心之作, 它曾是送给全世界影迷的一颗暖心巧克力,历经30余年,常看常新。



一次大胆的尝试

在拍摄《阿甘正传》之前,导演罗伯特·泽米吉斯是好莱坞出了名的“技术控”。

由他执导的《回到未来》三部曲和《谁陷害了兔子罗杰》在视效技术上独树一帜,深受影迷追捧。

尤其是动画片《谁陷害了兔子罗杰》更是开创了卡通角色与实景相结合的新风格,启发了后续的许多电影。


于是在1992年拍摄完喜剧片《飞越长生》之后,罗伯特·泽米吉斯决定将自己擅长的特效技术融入到一部有着宏大叙事、并且没有任何科幻元素的现实题材电影当中。

他找到了温斯顿·格鲁姆的小说《阿甘正传》,并且对原作小说中的讽刺故事做了更大众化的改编,并请来实力演员汤姆·汉克斯主演, 电影版《阿甘正传》诞生了。


罗伯特·泽米吉斯与汤姆·汉克斯在片场

从表面上看,《阿甘正传》几乎没有大场面,但导演其实“润物细无声”地加入了大量CG制作的特效镜头。

比如一开场那根伴随着长镜头随风飘舞的羽毛,就是CG的功劳,直到阿甘从脚边捡起它之前,羽毛的所有路线轨迹,都是计算机预先设定好的。


再比如国内观众津津乐道的“乒乓外交”,也是后期加工的产物。

当年在片场,演员汤姆·汉克斯只录制了挥拍的镜头,乒乓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后面的背景,都是纯CGI制作。

类似的技术服务叙事的镜头和段落还很多,正因如此,在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《阿甘正传》才能力压《变相怪杰》《真实的谎言》等视效大片拿下了最佳视觉效果奖。



除了特效,《阿甘正传》的选角幕后也值得我们聊聊。

其实当初汤姆·汉克斯并非是主角阿甘的第一人选,《土拨鼠之日》主角比尔·默瑞、约翰·特拉沃尔塔 (《低俗小说》《变脸》) 的顺位都比他要靠前。

但当听说主角是一个智商不到75的“残障人士”时,许多演员都婉拒了这个角色,只有汉克斯坚定地选择出演。

正是这份眼光和笃定,让汉克斯以演员片酬+分红的形式,拿到了近4000多万美元收益,与电影中阿甘的单纯与执着形成了映照。


幸运的不只有汤姆·汉克斯一人,出演《阿甘正传》同样也改变了其他演员的一生。

比如当时年仅6岁海利·乔·奥斯蒙,就凭借该片出道,他饰演的是“小阿甘”, 之后他又出演了大热的《灵异第六感》和《人工智能》,成为红极一时的小童星。


饰演残疾退役军人“丹中尉”的演员加里·西尼斯,也将这一角色带入到自己的人生。

2004年,他组建了一支名为“丹中尉”的乐队,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慈善和公益演出,呼吁美国各界加强对退伍老兵的关注。

银幕之外,加里·西尼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“阿甘精神”。




一部“美国往事”

《阿甘正传》的故事,想必所有人都会不感到陌生。

电影通过娓娓道来的形式,讲述一个异于常人的“傻子”在见证了美国诸多历史时刻的同时,并尽力守护每一个他所爱之人的故事。


《阿甘正传》之所以能够在高手如云的1994年脱颖而出,与影片映射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
导演巧妙地运用阿甘这一虚构角色,让他有意或无意参与到美国现当代历史上的重要时刻,比如越战、黑人民权运动、肯尼迪遇刺、水门事件、乒乓外交等等,复现了美国文化精神与种种现实问题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《阿甘正传》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“美国往事”。


更为难得的是,影片不仅融入了诸如阿姆斯特朗登月、“乒乓外交”等闪耀的大事件,而且对于美国社会弊病也同样不避讳。

比如在丹中尉在介绍自己是军人之家时,导演用了一组他祖辈不断战死沙场的镜头,凸显美国的“好战”。

而更令人讽刺的是,丹中尉自己也参与了美国最不光彩境外战争之一“越南战争”,落得终身残疾的结局。



另外,主角阿甘 (Forrest Gump) 这个名字其实是源自三K党 (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团体) 的创始人内森·贝福德·福雷斯特,可两人对于种族问题的态度却截然相反。

在学校里阿甘好心帮助黑人女学生捡起书本,用实际行动讽刺了发生在1963年的“挡校门事件”:

为了阻止两名黑人学生向学校报到,时任亚拉巴马州州长的乔治·华莱士站在福特斯礼堂门前并阻挡两人前进。


在军队服役时,他与黑人巴布成为了最好的朋友;片中阿甘第一个聊天对象,坐在长椅上等车的女人 (致敬了美国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·帕克斯) 也是黑人。

导演通过种种细微的设计,通过主角阿甘传达了平等和讽刺的意识,类似的细节大家可以在N刷时再次留意。



沉甸甸的荣誉

《阿甘正传》中最令人难忘的,当然还有主角阿甘和珍妮的爱情线。

珍妮与阿甘的性格截然相反,她代表着的是美国在二战之后出生、叛逆且无信仰的“毁掉的一代”。


尽管珍妮一生叛逆,且直到生命最后才对阿甘说出“我爱你”,但阿甘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去无限包容并爱护他“一生的挚爱”。



可以说,阿甘和珍妮就像是美国价值观的一体两面,他们分别代表着美国社会的严肃与自由, 也成就了《阿甘正传》在好莱坞的地位。


自上映之后,《阿甘正传》在 全球拿下近7亿美元票房佳绩,位列1994年全球票房亚军。

在次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,它击败了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低俗小说》等强手,夺得包括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六项大奖, 实现了对于1994年度电影荣誉与票房的全面收割。




对比来看,《阿甘正传》或许没有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那般深度的人性与社会剖析,也没有《低俗小说》那样富有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和灵气。


但每当我们在陷入人生低谷时重看一遍《阿甘正传》,还是会被阿甘身上那种默默与命运抗争、永不放弃希望的韧劲所动容。

正如总在奔跑的阿甘说的那样,忘掉过去,勇敢向前,才是《阿甘正传》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核。


最近在《此心安处》上映时,喜欢《阿甘正传》的朋友不妨再来重温一遍,相信你还能看出另一番意味、收获新的感悟。
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