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若昀、毛晓彤主演《霍去病传奇》积压9年,删减到75集后过审

来源:人气:975更新:2025-04-16 01:30:02

2025年4月14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一纸通告,让影视圈沸腾——积压近9年的历史剧《霍去病传奇》更名《风起大漠》,从92集删减至75集,终获发行许可。这部由张若昀毛晓彤、白宇等主演的史诗巨制,自2016年开拍便命运多舛,历经历史争议、审查波折与市场变迁,堪称国产剧“马拉松式制作”的缩影。



一、一场“去争议化”的重生

1. 历史争议与剧名更迭
《霍去病传奇》立项之初便因“传奇”二字引发历史爱好者质疑。霍去病作为“封狼居胥”的军神,其生平本就充满戏剧性,但剧集早期曝光的剧情被指存在“过度虚构”与“细节失真”,例如对汉匈关系的简化处理、霍去病感情线的夸张渲染等,导致大量投诉涌入广电部门。
更名《风起大漠》不仅是“去个人英雄化”的策略,更暗含创作转向:从聚焦霍去病个体传奇,转向以大漠为舞台,展现汉武帝时期边疆战争的全景图景。这一调整既弱化了争议,又呼应了当下观众对“史诗感”的偏好。

2. 从92集到75集:删减背后的多重博弈
17集的删减幅度远超常规,背后是创作、审查与市场的三重压力:

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平衡:剧组删减了部分支线剧情,如霍去病与蓁娥(毛晓彤饰)的情感纠葛,强化对史书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的依托,避免“狗血化”争议。

审查红线与主流叙事:对汉匈战争的政治博弈、民族融合等敏感议题进行艺术化处理,确保符合“民族团结”的主流价值观。

市场适配与观众耐心:75集的体量更适配流媒体时代观众的注意力,避免因冗长导致弃剧。



二、用“硬核”打磨历史质感

1. 实地取景与场景还原
为呈现大漠战场的磅礴气势,剧组辗转鄂尔多斯、贵州都匀等地,耗时11个月完成拍摄。外景占比高达80%,并斥资修建十余座城池,其中秦汉影视城面积达16万平米,战马、铠甲、兵器均按汉制复原,力求“每一帧都如纪录片”。
张若昀在采访中透露:“拍摄时每天需负重30斤铠甲骑马,沙尘暴中连眼睛都睁不开,但唯有真实才能让观众信服。”

2. 战争戏的“去特效化”
与近年依赖绿幕的古装剧不同,《风起大漠》坚持实拍冷兵器战场。万马奔腾、箭雨齐发的场面全部由真人完成,演员需训练骑射、近身格斗,甚至冒险完成跳火海、冰河冲锋等高难度动作。导演张健(代表作《雪豹》)坦言:“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历史剧的‘血性’,而非虚假的特效堆砌。”



三、:实力派如何“撑起”历史魂

1. 张若昀:从“范闲”到“霍去病”的蜕变
凭借《庆余年》《雪中悍刀行》奠定“男频一哥”地位的张若昀,此次挑战17岁封侯的霍去病。剧照中,他身披重甲、目光如炬,既有少年将军的锐气,又有名将的沉稳。导演评价其表演:“他演出了霍去病的‘神性’与‘人性’,既有单骑受降的孤勇,也有对蓁娥的隐忍深情。”

2. 毛晓彤:从甜妹到“悲情公主”
毛晓彤突破以往灵动形象,饰演和亲公主蓁娥。她与霍去病的情感线成为全剧少有的柔情切口,预告片中一幕牢狱对峙戏,她含泪凝望霍去病,将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撕裂感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3. 黄金配角团:戏骨与新生代的碰撞

胡军饰演匈奴大单于,仅凭城头拔刀的一个眼神,便传递出草原霸主的狠戾。

白宇化身匈奴王子伯力,与张若昀的对手戏充满张力,被网友称为“宿命般的对决”。

黄维德版汉武帝不怒自威,朝堂权谋戏份堪称“教科书级演出”。



四、为何我们需要《风起大漠》?

1. 历史剧的“式微”与“重生”
近十年,古装剧被仙侠、甜宠、悬疑类型挤压,真正立足史实的历史剧近乎绝迹。《风起大漠》的诞生,恰逢观众对“伪历史剧”审美疲劳的节点。它试图以强情节、快节奏(如六天转战五国的紧凑叙事)吸引年轻观众,同时以考据级服化道留住历史迷。

2.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平衡术
该剧最大胆的尝试,是将霍去病的“神化”形象拉回人间。例如,单骑受降的经典桥段,既保留史书记载的胆识,又加入其对士兵存亡的挣扎,让人物更具血肉。编剧团队坦言:“我们不想造神,只想讲一个天才将领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成就传奇。”



大漠风起,历史剧的“破局之战”
《风起大漠》的过审,不仅是剧组的胜利,更是历史剧创作的一次“破局”。它证明:在快餐化娱乐时代,观众依然渴望厚重而不失张力的历史叙事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只要还有人在认真拍历史,国剧就永远有希望。”

《风起大漠》已进入排播倒计时。这场跨越九年的“风起”,能否吹响历史剧复兴的号角?我们拭目以待。


最新资讯